旧版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中国领跑“无创治疗”
作者:

2020-10-26 14:10:21

245500

     人民日报:中国领跑“无创治疗”

      让核心技术刻上“中国”二字,做世界“领跑者”

 

      在王智彪教授和所有与会人士心中,那一天,20岁的女孩小熊的美丽笑容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是2009年10月22日下午 ,中国重庆。全世界首届超声无创治疗国际高峰论坛在此举行,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医科大学生物 医学工程系主任、重庆海扶(HIFU)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智彪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代表到会,其中大多数是微创和无创治 疗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和专家。

     “ 我要去见我的救命恩人!”专程从贵阳赶来的小熊自己走上主席台,用曾经患上骨癌的左腿,独立着秀了一小段舞姿,脸上漾着灿烂笑容。掌声响起来,许多人眼中泛着晶莹的泪光。

      1998年,小熊被确诊为骨癌,跑遍全国许多大医院,得到的回答都是:截肢。这对一个9岁的小姑娘来说是多么残酷!无奈与绝望中,重庆医科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的“超声无创治疗”让她看到了希望。1999年8月,海扶医生团队用“海扶超声聚焦刀”为她进行了无创治疗,保住了患肢。小熊告诉大家,此后 10多年,她上了大学,喜欢旅游、游泳,还将学会开车。

      “海扶超声聚焦刀”的学术名称是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就是利用超声波的组织穿透性和可聚焦性,将超声波在体外定位,在体内癌灶处聚焦, 瞬时使聚焦处升温达60℃以上,让肿瘤凝固性坏死而又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实现“无创”切除实体肿瘤。王智彪说:“就是从体外对体内做手术,实现无创治 疗。”

      “无创”,是人类医学治疗的一个梦。一直以来,人类治疗肿瘤几乎都是采取手术方式,开颅,高位截肢,大面积切除乳腺、子宫、肝肾胃等。而医学研究证明,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每一个器官都在其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尊重生命从尊重器官开始。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就是在实现治疗目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从“大创”到“微创”,从“有创”到“无创”,这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追求。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历时11年研发、实验和此后又十多年的实践与完善,王智彪及其海扶团队已建立起一整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领先于世界水平的超声无创治疗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在全球率先推向临床应用:全世界第一例聚焦超声无创保肢治疗骨肿瘤、保乳治疗乳腺癌、保肝治疗肝癌、保子宫治疗子宫肌瘤等都诞生在中国,患者至今生存都在10年以上。

      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雷寒教授自豪地说:“超声无创治疗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创新,还是一个领域的创新。”前任国际超声治疗学会主席盖特哈尔女士说: “全球在超声无创治疗领域所做的工作,加起来还没有中国海扶做的多。”国际学术界公认:超声无创治疗给人类医疗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而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上领先世界3至5年。

      正由于此,与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均由西方率先发布的“行内惯例”不同,2003年,中国国家药监局颁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设备标准;2005年,国家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应用标准。至2010年8月,海扶已先后获得46件国际发明专利、77件国家专利,并获得2000年国家技术发 明二等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被列入2010年“973计划”。

      也正由于此,海扶受到全球医疗界关注。2002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王智彪和对方发生了一场激烈争论。对方问:用你们中国产品治疗英国病人,可能吗?王智彪回答:当然可能,我们在中国已做了几千例临床手术,效果都很好。对方说:在中国做一千例,不如在我这里做一例。王智彪强压住愤怒说:好,你们 可以做。手术结果让对方心服口服。牛津大学丘吉尔医院确认购进一台“海扶超声聚焦刀”。这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首次出口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我国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自西医传入中国以来,从诊断到治疗,从医疗技术到医疗器械,中国一直处于跟跑状态。在世界医疗器械庞大的产业链中,长期以来中国几乎连跨入门槛的机会都没有。以牛津大学为突破口,海扶超声聚焦刀得到欧盟CE等认证,中国大型医疗器械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张通行证。西门子公司也放弃了对该技术的 自主研发,选择与海扶公司合作。目前,海扶相关设备已出口英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韩国、沙特等13个国家及地区。

下一页:靠着拼搏和忠诚,让中国原创技术站到世界最前台[%page%]

      靠着拼搏和忠诚,让中国原创技术站到世界最前台

 

      距萌生研究念头已20多年了,可王智彪说,对他而言,研究超声无创治疗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生命。

      “那个孩子的哭声一直烙在我的脑子中。”王智彪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故事:1983年,他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附二院妇产科做大夫。有一 次,一位年轻母亲生下小孩后,不幸患上绒癌,子宫内长了肿瘤。经过化疗,最后这位母亲不是因为癌症,却因为化疗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而去世。孩子刚一岁多,不知妈妈为什么不理人了,撕心裂肺地哭喊着。王智彪问自己:可否有一种方式,在杀死肿瘤的同时,却不伤害人体其他正常组织与器官?

 

      1988年,王智彪开始攻读研究生,选择“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作为研究课题。他和同伴们发现,超声波达到一定量可导致胚胎死亡。“能否将超声 波这一‘杀伤’效应运用于疾病治疗,比如肿瘤?”创新的思想“火花”在脑子中冒出。从那时起直到1999年获准正式临床应用,王智彪和他的海扶团队进行了 长达11年的研究与实验。

      这是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赛。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有美国学者最先提出用高强度聚焦超声从体外实施无创治疗的概念,这一诱人的设想吸引美、 德、英、日等发达国家科技界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但由于超声在生物组织内聚焦规律的复杂性,无创治疗这一梦想始终被搁浅在研究阶段。

      王智彪和他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三个全新理论概念:生物学焦域,主要针对超声波在生物组织内聚焦形成凝固性坏死刀尖;超声生物物理剂量,主要针对施放多大“量”超声波能使病变组织完全损毁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声环境,主要针对不同的器官组织对超声波的不同适应量。  

      11年、几十个人、数万次实验。每一点细微的改进,每一丝看似不起眼的进展,都凝聚着无数的艰辛与付出。

      超声波在生物组织内聚焦是世界范围的难题。超声波发声面与聚焦点横截面之间的合适比值是多少?从几十几百倍到几千上万倍,数千次实验,最后得出在1000至2000倍之间最安全有效。聚焦点横截面直径控制在什么范围最佳?从50微米到十多毫米,又是数千次实验,最后得出1至2毫米效果最好。

      在用大动物猪做实验时,又一个难题横亘于前:超声波往往没有损毁病变聚焦点,却使正常组织大面积损伤。一次次实验摸索,一个个寻找问题症结和解 决方法。发现猪的毛孔充满空气,而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导,在水中传导最好。就剃掉猪毛,抽干空气,补充上水。这一点后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再有,超声聚焦治疗中,生物体被超声覆盖区域置于水中。原以为水越凉越好,这样可使因超声传导导致的热度上升尽快下降。可实验中发现,水温如与体温差别过大,两者之间的温差界面就显著了,使超声传导出现紊乱。后来在实验与临床上,水温都被控制在与人体常温相近的温度。为摸索超声波杀死肿瘤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从 1994年到1996年,海扶人的实验做了整3年。

      11年中,海扶团队痴迷一般,反复实验。大家对那段艰难的日子刻骨铭心,“但擦干眼泪,还要接着干”。 

      外国人弄不明白,海扶靠什么后来居上,创造出这样的成绩?中国人清楚,靠的就是这股拼搏和坚韧的精神。

      路,终于打开。那是一个个创纪录的闪光足迹:

      1988年,王智彪和同伴开始超声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1993—1995年,研究从超声终止早孕扩展至超声治疗肿瘤;

      1992—1996年,海扶超声聚焦刀第一代——第四代样机问世;

      1998年,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首例骨肿瘤、乳腺癌患者,患者至今已生存12年;

      1999年3月,海扶超声聚焦刀首次获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试生产许可证;

      1999年12月,国家科技部主持通过“海扶超声聚焦刀”成果鉴定专家评审……

      正是出于对科技创新的执着、对祖国科研事业的忠诚,海扶人才蜗居斗室不自弃,面对失败不气馁,开放合作不自闭,从1988年至今22年,坚持走原始创新之路,中国超声无创治疗技术和事业才能在穿越黑暗、迷雾、险滩后,站到世界最前台。

下一页:坚守产学研用联动创新体系,缔造持续创新发展之路[%page%]

      坚守产学研用联动创新体系,缔造持续创新发展之路

 

      就如同奔驰在大地上的高速列车,其动力由分布在车厢底下的电机提供,每节车厢运行中都要出力,为推动海扶团队不断创新前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等紧密组合,迸发出巨大的集体力量。

      在“海扶超声聚焦刀”的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的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国标委等和重庆市委、市 政府等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并将这一技术领域的竞争逐渐上升为国家行为。九三学社和科技部、卫生部召开专题会,研究推进海扶原始创新工作。

      从1994年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改委、科技部、卫生部等和重庆市对海扶项目的投入就多达5000余万元,带动海扶3亿多元的研发投入。这些经费给处于艰难时期的海扶团队以极大鼓舞,助推了“海扶超声聚焦刀”走出试验研究的最后阶段,形成产品。

      在海扶起步、发展和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在决定海扶前途与命运的关键时刻,重庆医科大学态度鲜明而坚定——超声无创治疗是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领域,原始创新将为学校赢得发展和超越的机会。学校历任领导在科研人员配备、实验场所及科研经费保障方面向海扶科研团队倾斜,使得“海扶超声聚焦刀”项目得 以顺利进行。

      周雅德校长任内,1997年建立起了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后来金先庆接任校长,2002年又新成立了专攻超声无创治疗和医疗器械专业的生物医学工程系。现任校长雷寒就任后,继续坚定支持海扶,2006年学校积极争取到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海扶。

      按照市场机制,重庆医科大学和学校附属第二医院、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以及引进社会风险投资,合作成立了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实现了产学研用的一体化联动,而王智彪就是这个创新团队的领头羊。

      “海扶的成功,就在于它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套完整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对这一创新体系的坚守,则使海扶在超声无创治疗领域持续领先于世界。”雷寒校长说。

      王智彪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这套产学研用联动体系以海扶公司为主体,在医院临床应用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需求,由学校提供智力支持并进行基础研究,公司开发产品,再回到医院临床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系则负责培养后续人才,“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

      以这种高效集约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为保障,适应“超声无创治疗”对多学科紧密结合攻关的需要,海扶逐渐探索出一种医工交融的有效运行模式。1988年以来,从科研、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中,医学工作者与工程师共同参与每一个环节,深入沟通,相互交融,共同攻关。通过精诚合作,海扶不仅实 现了重大原始创新,还对器械设备持续实施技改达200多项,医疗方案已进入第六代,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如今,杀死一个直径8厘米肿瘤的时间已由原来的 10个小时减少到2个小时之内。

      医工融合、多学科结合的模式在人才培养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目前,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要招收7年制学生,第一年学工程,中间3年主要 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后3年进行医学实践,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海扶的发展已经证明,只有把多学科融合起来,寻找交叉点,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市场价值的原始创新之路。

      以基础研究为起点,到一个原始创新成果,再到一个原创性领域的形成,海扶是高校产学研用结合的一个典型。没有重庆医科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智力支 持,海扶就没有了后劲;没有了海扶的应用推广,学校科研就成了纸上练兵。多年来,重庆医科大学与海扶公司之间这种水乳交融的关系贯穿始终,产学研用早已紧 紧融为一体。这就是海扶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

下一页:做优、做强、做大、做久,打造又一张独特的名片[%page%]

      做优、做强、做大、做久,打造又一张独特的名片

 

      没有持续创新,就没有未来!

      先行一步,能否领先一路?一向低调的海扶人说,科技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实现持续创新,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茬接着一茬干。做优、做强、做大、做久,这是海扶人的梦想。

      “未来10年,我们在超声无创治疗创新上将实现再一次突破,核心技术将实现质的飞跃。”王智彪没有透露更多的创新机密,只是告诉记者,现在治疗 难度还比较大的肿瘤,比如甲状腺肿瘤、多发肝癌、部位深的肝癌等,未来几年治疗将变得更容易。一些目前还不能进行超声无创治疗的肿瘤,比如颅内肿瘤等,在未来两三年内将实现突破。甚至,他们正在研究利用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不同生理差异,对病变区域实施一次性损毁,而不用像现在这样要一个点一个点去杀死。

      记者了解到,依托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和生物医学工程系,重庆医科大学已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并以此聚集了超声治疗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知识和年龄结构的人才梯队,为海扶持续创新不断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在海扶370多人的团队中,有一半是从事研发工作的。海扶公司的利润,这些年几乎全投入了研发。

      以不断创新的技术为支撑,海扶产品不断更新,适应市场需求。海扶公司总经理蒋钢告诉记者,海扶将坚定不移走产业化之路。在公司最早推出可综合性应用的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后,又相继开发出专门针对子宫肌瘤等的专用机,并将产品延伸到非肿瘤疾病治疗、康复保健、美容、军事、环保等多个领域。 同时,今年海扶将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建立营销体系,并走出国门,在意大利、沙特和印度建立3个区域性营销和售后服务中心,以不断扩大市场覆盖率。

      作为卫生部在全球建立的第一个超声治疗医师培训基地,海扶公司迄今已培养国外医务工作者超过100名、国内近1000名。2008年起,还连续3年举办暑期班,专门招收研究生和在职医生,累计超过600人次。目前,海扶正与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沟通,申请将培训与职业准入和岗位准入结合起来,真正打造超声无创治疗领域的“黄埔军校”。

      面向未来,海扶人还有着许多设想与规划: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加快海扶无创医院建设,扩大超声无创治疗适应症范围,打造全国乃至全世界最知名的超声无创治疗中心;抓紧建立超声治疗的国际国内标准化委员会,积极参与制定无创治疗技术国际标准,把标准做成世界标准;加大设备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抓好产 品改型、产品设计,进一步完善功能……

      更让人感佩的是,以王智彪为首的海扶人,没有局限在技术上的攻城略地,而是站在全社会的高度来考虑人们尤其是患者生活的幸福。他们对科技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人性和哲学的层面。

      子宫肌瘤病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病,育龄期女性中子宫肌瘤发病率高达20%—40%。我国有6500万女性患有子宫肌瘤子宫切除是当前最常见的 手术,其中每年有150万女性因此而失去子宫。但切除的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同时被剥夺的是作为女性的很多权利。王智彪说,海扶超声治疗因其“无创”,在治 好病的同时,不仅保留了子宫,也保留了“生活的幸福希望”。谈起这一点,一位来自万州的患者何女士连连说:“幸运!幸福!”

      海扶人的名片上,右上角都有一片天蓝色的图案。在他们心中,那是大海,“海扶”的“海”字含有大海之意。“扶”没有用福、富等字,乃取“扶正祛 邪”之意。“海洋是人类生命诞生地,代表着希望与未来。我们希望那么多患者,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收获生命的幸福!”这是海扶人的心声。

原文地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0-09/03/nw.D110000renmrb_20100903_2-01.htm

 

 

请医生答疑解惑,可扫描右边二维码加99子宫网医生微信;与病友交流互动,可加肌瘤/腺肌症QQ交流群: 141721634

肌瘤/腺肌症交流群二维码
疾病咨询专业医生为您解答疑问
提交
评论区
发表